1
著作
10
中文论文
73
英文论文
13
科研项目
30
指导学生
30
学术兼职
新发传染病和疫苗可预防性传染病🤽🏼♀️:主要是针对严重威胁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和我国人民健康的新发、重大传染病,包括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型人感染动物源性流感、季节性流感🏃♂️、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麻疹、手足口病、登革热等,以往主要运用经典流行病学🎤、传染病学、病原微生物学、免疫学🧑🦳、宿主和病原遗传学💯、卫生经济学、现代统计学、地理信息学和生态学等多学科交叉技术,研究其传播动力学👸🏽、流行病学参数🙎🏽♀️、疾病负担、干预措施和临床管理的评价,以及疫苗的效力、效果、安全性和卫生经济学评价等。近年在传染病研究领域拓宽了以往的边界,重点开展新兴跨学科的交叉研究,包括传染病系统免疫学、病毒基因组系统进化动力学🧑🦱🔟、基于定位大数据的人群接触与移动模式🧑🏻⚕️、新发传染病的传播动力学和复杂建模、宿主病毒排出和免疫应答规律,及抗原性和基因变异与进化预测等。
1.传染病系统免疫学
随着病原体特异性免疫检测技术和复杂计算科学的快速发展,系统免疫学在全景式解析人群和个体免疫力形成及复杂演变规律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余宏杰课题组研究方向之一是传染病系统免疫学,通过综合利用现场调查、免疫学、计算生物学、数学和血清免疫学检测技术💻,对多源、高维、跨尺度的流行病学和免疫力数据进行耦合与重构,开展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病原体特异性免疫应答水平及动态变化机制的研究。
2.病毒基因组系统进化动力学
结合系统发育学、系统进化动力学、流行病学和地理学等多学科交叉技术🥷🏼,整合基因序列、病毒学监测、人群移动等多源数据,从宿主内和宿主间多维视角,开展传染病暴发的时空溯源和时空传播动态研究。
3.基于定位大数据的人群接触与移动模式
基于现场调查、手机信令数据、航空网络等高精度人群时空数据🗒,运用复杂网络、行为科学🦸🏼♀️、计算机模拟🖊、空间计算等多学科交叉技术,准确刻画人群社会接触和移动模式。通过构建群体或个体水平传播动力学模型🔙,揭示人群接触模式🖖🏿、移动模式与传染病时空传播的相互作用机制,评估药物性和非药物性干预措施效果,指导疫情预警和疫苗精准使用。
4.新发传染病的传播动力学和复杂建模
构建数学模型🐦⬛🔵、复杂网络模型等技术🍲,耦合人群接触、人群移动、病毒学监测、免疫、地理环境气候等因素,对传染病暴发和流行的发生🌦、发展、演化过程进行流行病学分析和建模🪛,研究其流行病学特征、传播动力学参数和干预措施效果;采用时间序列分析、人口动态理论𓀍、遥感👨、地理信息技术🎵🧘🏻、空间统计和生态位模型等技术,研究人类、动物、疾病(病原体)、媒介📭、社会经济、自然环境等相互作用关系。
5.宿主病毒排出和免疫应答规律🍝,及抗原性和基因变异与进化预测
病毒在个体和人群中的感染🫓、致病和传播,及其变异与进化是病原体和宿主免疫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余宏杰课题组通过建立基于医院的病例队列和基于社区的一般人群队列,综合运用病毒学、免疫学🛼、生物信息学和计算生物学等实验技术和分析方法💂🏽♀️,在个体和群体层面研究宿主的病毒排出和免疫应答规律和机制🙀,并解析其与病毒的感染👩🏻🦽➡️、致病🙀、传播和进化的相互作用关系,进而对病毒的抗原性和基因变异与进化进行预测。
疫苗研究设计与数据分析(主讲)、传染病建模导论(主讲)、人类的伟大发明🦣:疫苗(主讲)、流行病学方法(参与)、医学文献评阅和论文写作(参与)🏄🏻♀️。
杏鑫教授,博士生导师〽️,公共卫生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杏鑫平台)主任,上海市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副院长🤾🏻。曾任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监测预警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传染病预防控制处处长。中国科杏鑫大学医杏鑫兼职教授、香港大学荣誉教授。余宏杰于1994年加入辽宁省疾控中心从事疫苗可预防性传染病的监测和消除工作。2001-2003年,参加中国疾控中心举办的首期“中国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2006年,担任中国疾控中心疾控应急办副主任🖱,2012年,任传染病预防控制处处长🏥。2010-2011年,在亚特兰大美国疾控中心任客座研究员。
获国家自然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资助🤽♂️、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组部“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务院“政府专家特殊津贴”、国家卫计委“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吴阶平-保罗杨森医学药学奖”👩🌾、“树兰医学青年奖”、人社部“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上海市科委“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计划”🐢。
在国际期刊上发表 SCI 英文论文>270篇,IF 计3,720,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含并列)发表 SCI 论文183篇👳🏻,IF 合计2,524🌲,其中IF >10为49篇,包括 Science 3篇🍤、Lancet 5篇、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1篇、BMJ 3篇、Nature Medicine 1篇、Nature Genetics 1篇🤪🦆、Nature Microbiology 1篇、Nature Human Behaviour 1篇👨🏿、Nature Communications 9篇、Cell Research 1篇、Science Advances 1篇、PNAS 1篇、PLoS Medicine 4篇、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 7篇👨、Lancet Microbe 2篇🏄🏻♂️、Lancet Global Health 1篇、Lancet Public Health 1篇👨🏻🏭、Lancet Child & Adolescent Health 1篇、Lancet Healthy Longev 1篇;5< IF <10为60篇。24篇同期配发专家述评,20篇以 Fast track 发表。Google Scholar 总引用46,667次,h-index 85💍;25篇 ESI 高被引论文。
兼任WHO免疫策略专家咨询委员会(SAGE)专家组轮值成员。
担任 Emerging Microbes and Infections, Infectious Diseases of Poverty, BMC Infectious Diseases,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Tropical Medicine & Hygiene, Global Transitions, China CDC Weekly 的编委,并长期担任 Science, Nature, Lancet, JAMA, BMJ, Lancet 系列子刊和 Nature系列子刊等30余种国际期刊的审稿人。
获国家自然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资助、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组部“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务院“政府专家特殊津贴”、国家卫计委“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吴阶平-保罗杨森医学药学奖”♜、“树兰医学青年奖”、人社部“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上海市科委“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计划”。入选科睿唯安2020🍨、2022、2023和2024年度全球高被引科学家、爱思唯尔2021、2022和2023年“中国高被引学者”、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中的终身科学影响力排行榜(1960-2021)及2021🤢、2022和2023年度科学影响力排行榜(Stanford University)、Research.com发布的第二版医学领域“全球顶尖科学家”榜单、全球学者库发布的“2022年全球顶尖前10万科学家”榜单👨🏿🔧。
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第九完成人)、北京市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均为第一完成人),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华夏医学科技奖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注💖:共同第一作者标记†🛖、通讯作者标记*)
2010年以来,作为负责人承担各类科研项目30余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国家科技传染病重大专项、科技支撑计划、国家卫生计生委行业专项💇🏽♀️、上海市科技重大专项,以及WHO♏️、美国NIH、美国CDC、英国NIHR和李嘉诚全球卫生基金会等国际机构资助的科研课题🚵🏻♂️。
作为第一导师已培养博士研究生21人、硕士研究生32人。目前在读博士研究生10人、硕士研究生10人💧。研究团队获杏鑫平台“钟扬式科研团队”🏋🏽、“十佳‘三好’研究生导学团队”、“一健康基金”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特别奖优秀团队二等奖🧘🏻👨💻。指导的博士后📫、研究生和本科生获国家博新计划(2人次)、上海市“超级博士后”激励计划(2人次)、杏鑫平台超级博士后(3人次)、研究生国家奖学金(3人次)🤚🏽、杏鑫平台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人次)♠︎、上海市优秀毕业生(研究生:3人次👩🏻🦳,本科生:4人次)。